流腮君,这是肿么了???


冬春季节,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季节!!!

        秋冬季节,经呼吸道传播的病毒和细菌也渐渐活跃起来,也是各种流行性疾病高发的时节,而流行性腮腺炎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多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醒:流行性腮腺炎已进入高发季,需注意预防!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在空气中进行传播,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腮腺炎病毒也可感染成年人,通常不引起发病但可作为病毒携带者传播疾病,主要症状为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高,传染性强,连续多年在中国丙类传染病报告数中高居第二,其并发症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国内的流行情况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模式,4-7月份和11月-2月份均为发病高峰期;多见于学龄及学龄前期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见图一): 冬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传染肆虐的时节,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主要发病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其中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

全国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概况 2015-2019年全国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6.94/万。在2008年MMR纳入免疫规划之前和之后的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无明显变化,在2011年和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突破30/10万;而近五年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略有再度流行的趋势(见图二),符合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周期为2-5年的规律,此外,据研究报道,疫苗免疫后人群爆发流行腮腺炎的原因有以下4点:

  • 易感人群的聚集
  • 接种次数影响腮腺炎的发病率
  • 免疫后抗体水平下降
  • 流行基因型和疫苗基因型不匹配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的特征在于腮腺的疼痛肿胀,一侧先肿胀,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并出现吞咽困难。可能涉及许多其他组织和器官,导致广泛的炎症反应,包括脑炎,脑膜炎,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和肾炎。肿胀大多于1~3 天到达高峰,持续4~5 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 天。 当腮腺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发热等症状时,需要警惕胰腺炎,这种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当患者出现头痛、持续发热、呕吐、精神差,甚至抽搐时,需要警惕病毒性脑炎; 当女性出现腹痛时(表现为骨盆疼痛),需要警惕卵巢炎,约5-10%; 当男性发热伴下体肿痛时,需要警惕睾丸炎。通常为单侧,约10-20%;若并发了双侧睾丸炎,有可能导致成年后的不孕症。 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都有腮腺肿大的临床表现,同时还会伴有发热的情况,但两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临床上需要注意鉴别。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婴幼儿在18月龄需接种1剂次MMR疫苗。 有报道显示,12-18月龄儿童接种1剂MMR,免疫3 年后至4周岁时抗体阳性率仅为58.18%,疫苗阳性率及保护效果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而接种第2剂次MMR后抗体阳性率升至98.00%,保护效果高达83%,说明实施2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免疫程序可有效降低腮腺炎发病率;此外,美国研究显示,腮腺炎疫苗2 针免疫后12 年的腮腺炎抗体水平会下降到免疫前的水平,另一项独立研究中,通过20 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腮腺炎疫苗免疫后的腮腺炎抗体和抗体结合力分别下降了65%和24%;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控流行性腮腺炎,应关注重点防控对象的群体抗体免疫保护水平。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毒结构及基因组腮腺炎病毒的结构 腮腺炎病毒粒子呈现圆形(100至600 nm),外膜包裹着内部螺旋状螺旋结构。150-300nm的包膜上布满了由病毒糖蛋白形成的突起,这些突起从病毒体表面上升12至15nm。 主要结构蛋白:融合蛋白(F)、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核衣壳蛋白(N)、大蛋白(L)、基质蛋白(M)、磷蛋白(P)和小疏水蛋白(SH)。

腮腺炎病毒的基因组 腮腺炎病毒基因组:15384bp,由7个转录单位组成,基因表达蛋白顺序为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小疏水蛋白(SH)、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大蛋白(L)。其中P 蛋白基因可通过基因编辑编码V、P、I 3个蛋白。

根据SH基因序列的差异,腮腺炎病毒主要分为12种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地区流行,在西方国家流行毒株主要是G基因型,中国的主要流行毒株是F基因型,12种基因型中只有6种一直在循环,包括基因型G(52%)、H(16%)、C(12%),F(8%),K(8%)和D(4%)。而现在应用的疫苗毒株主要是A基因型,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基因型不同可能是腮腺炎在免疫后人群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尽管Jeryl Lynn株免疫后血清抗体可中和其他不同基因型的病毒,但针对暴发流行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要显著低于针对自身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此外,腮腺炎病毒的HN和F蛋白是主要的诱导保护性抗体的免疫原腮腺炎的免疫力通常通过测量针对腮腺炎HN和F蛋白的中和抗体反应来评估。由于中和抗体试验费时费力,不宜作为常规诊断,国际上目前主要采用简单、快速而灵敏的ELISA。 NP蛋白是病毒核衣壳的主要结构蛋白,又称S抗原,主要在急性期被检测到,可通过其进行免疫反应的检测。 根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检出腮腺炎特异性IgM抗体。
  • 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

截至目前为止,NMPA已注册的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试剂共9个,国产8个,进口1个;IgG 抗体检测试剂盒4个,IgM抗体检测试剂盒3个;联合检测IgG、IgM各1个,5个为ELISA法,4个为胶体金法。总体而言,检测试剂相对较少,随着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流行和防控的重视,增加免疫后人群的抗体水平评估,更好地控制腮腺炎病毒的流行,Virion\Serion在自有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生产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天然抗原,更适用于CLIA、ELISA、LF等多种平台,帮助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流行性腮腺炎检测试剂性能,助力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Molecular biology,pathogenesisand pathology of mumps virus

【2】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3】Epidemiolog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umps viruses isolated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4】Mumps virus nomenclature update: 2012

【5】腮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6】2004~2018 年全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及重点防控人群分析

【7】Mumps Virus- An Overview

【8】Mumps Vaccines: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9】Molecular biology,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y of mumps virus

【10】Mumps in the Vaccination Age: Global Epidemiology and the Situationin Germany

编辑:Steven | 校对:Harris | 责编:Hillson


深圳中南医学检验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 粤ICP备160576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