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临床常规检验
自1590年荷兰人Leeuwenhoek发明了显微镜,到1660年意大利人Malpighi应用最原始的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开辟了医学检验领域中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先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检验医学的发展只经历了66个春秋。1950年代初,在我国各类医院检验科,临床检验项目大多限于血、尿、便三大常规和一般体液检验,依靠一台单目显微镜、几支试管、几张载玻片、再加几瓶染色液,一切依赖手工操作,检验人员凭借一双犀利的眼睛和两只灵巧的手,来探察人体的各类病变。在一张血液涂片中,来鉴别巨红细胞、小红细胞、缺铁性还是营养障害性贫血,或检测疟原虫、血丝虫、李什曼原虫、弓形体等各类血液寄生虫。一张尿沉查涂片和一支尿蛋白试验管来鉴别肾炎、肾盂肾炎还是膀胱、泌尿道炎。一张粪便涂片来鉴别消化不良性还是细菌感染性腹泻,或检测蛔虫、钩虫、姜片虫、吸血虫、阿米巴、肠滴虫等各种寄生虫卵或原虫,检验人员被誉为医生的眼睛。直到8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新一代检验仪器应运而生,自动血液细胞分类计数仪、尿液分析仪等代替了繁杂的手工操作,既快速、简便、又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二、 临床生化检验
临床生化检验是检验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0年代初,国内一般医院开展生化检验并不十分普遍,项目亦十分有限,仅限于血糖、非蛋白氮、血浆蛋白(球、白蛋白/总蛋白),非蛋白氮、肝功能只做黄胆指数、凡登白(胆红素)、麝香草酚/高田荒等10多样试验,使用目视比色(杜氏比色计),试验精密度很差。1958年我国第一代国产光电比色计问世(581型光电比色计),代替了陈旧的目测比色计。到70年代,随着第二代光度计-721型、751型分光光度计问世,并用于临床生化检验,对我国临床化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革”期间,我国临床生化检验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而这一时期国际上由于生化分离分析技术、免疫化学技术、化学发光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化学突飞猛进。而我国却在闭关锁国,内乱不止,使我国与国外临床化学检验水平拉大了距离。
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由此临床生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在我国检验医学界一批临床生化专家叶应妩、陶义训、李健斋、文庆成、杨振华、王毓山等著书立说,编写”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等生化著作,奠定了临床生化检验的理论基础。
198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聚合酶链反应、生物传感器和基因芯片技术、固相酶、离子特异电极和多层膜片的“干化学”试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随后发展的生化仪器模块式设计,实现了一台仪器可用于常规、特殊生化、药物治疗、滥用药物、特种蛋白、免疫等多种项目的检测,自动化程度高、方便灵活、经济实用,如Olympus 5400模块式生化仪,每个模块可完成500个//h检测。
90年代以后,在临床生化检验领域又引进了原子吸收光谱、离子特异电极、气液相色谱仪以及生物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ry ) 用于各类微量元素、蛋白质、多肤、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目前热点—蛋白质组学更有重要作用,对于许多疾病将出现新的诊断指标,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各个方面,临床生化检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自动化微量分析时代。另外,国内一大批年轻的临床生化工作者走出国门,分赴欧、美、日本等国留学、进修、参观、学习,回国后成为临床化学发展的生力军。在临床生化专业队伍中增加了不少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是我国临床化学发展的主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生化检验的高速发展。
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承担着防病治病的责任,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由细菌检验医师来决定的。目前,我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建国初期,我国一大批知名临床微生物学专家谢少文、汤飞凡、王桢祥、锺惠澜、冯兰洲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沙眼病毒(衣原体)是由我国汤飞凡及其同工黄元桐等在世界上首先培养成功的;麻疹病毒和麻疹疫苗亦是我国病毒学和儿科学专家王桢祥、诸福棠等研制成功;钟惠澜、冯兰洲等在黑热病、日本吸血虫病防治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当时在省市级医院检验科大多设有细菌室,虽只有一台简单的显微镜和细菌培养箱,但开展的细菌培养和免疫血清学检验项目却有几十种:肠道病原菌、化脓球菌、结核菌、乃至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等)、真菌培养、抗生素药敏试验等都可做,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分12个血清型。在免疫血清学检验方面有康、华氏试验、肥达氏、抗链O试验等项目。医院内养有实验动物,一般免疫血清可自行制备。梅毒、淋病等常见性病在50年代后期已基本消灭,鼠疫、天花、脊髓灰白质炎等一些烈性传染病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检验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发展,并不显得十分落后世界水平。
1960-70年代,我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取于滞缓的发展时期,而此时国际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成果累累,新菌种不断被发现,对原有微生物亦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探讨细菌与感染的关系,确定细菌的病原性,防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攻克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十年动乱,致使我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萎缩不前,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
80年代始,随着国际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检验的高速发展,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检验方面的新仪器设备,如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酶标仪、放免仪、化学发光仪等等,检验项目日趋扩大。特别是在免疫学检验方面,孔宪涛、杨贵
珍、陶其敏等一批免疫学检验专家引进了一系列免疫学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免疫学诊断试验亦从简单的免疫血清凝集试验、血球凝集、琼脂扩散试验等发展到免疫电泳、酶联免疫(ELISA)、放射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分光、直到分子免疫学、PCR试验等,检验项目由几十项发展到几百项。在免疫检验项目和质量控制方面,基本赶上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检验医学界有一批临床微生物学专家,如陈民钧、周贵民、王金良等致力于临床病原微生物学检验与研究工作。微生物学检验,从单纯细菌培养发展到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原虫等各类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有几百种。检测方法从简单的细菌培养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鉴定,大大地提高了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在药物敏感性试验方面,陈民钧等引进NCCLS标准,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使药敏试验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细菌性病原学研究方面,徐建国、朱庆义等在国内首次报道《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携带毒力岛大肠埃希菌》,并且可用9种不同方法检测大肠杆菌肠毒素,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与国际先进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是我国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不是根据微生物检验结果制订治疗方案,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严重恶果。其次是微生物学检验不同于生化检验,虽有全新的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但并不能完全保证微生物学检验的准确性。微生物检验是面对活的生物,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变异性,增加了细菌检验的复杂性。微生物学检验工作者与临床病理检验一样,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单靠仪器设备不能完全解决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包括标本采集与运送、培养基的种类和性能的选择、培养方法和条件、鉴定试剂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因素,都可影响细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按标准规程操作,才能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检验医学教育事业
回顾我国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27年我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已开始建立医学检验专业,被誉为中国医学检验的“摇篮”,但于解放初期停办。建国初期我国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缓慢,仅有浙江卫生学校等少数几所中专设有检验科,培养中级检验技术人员,没有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检验系培养高级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在我国,检验专业高级人才大多来自临床医学内科学专业或在国外学成归国而有志于检验医学事业者。
80年代初,我国检验医学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6所高等医学院校相继建立检验医学系,开始培养高级检验医学人才。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检验医学教育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78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叶应妩教授开始招收我国首批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重庆医科大学开设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随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亦先后成为检验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全国已有113所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建有检验医学系(专业),以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2013年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检验医学系学科建设方面,设有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学、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血液及输血技术、医学检验仪器学、生物分析化学、临床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在检验医学教育方面,我国检验医学创始人之一叶应妩教授、康格非教授是我国首批招收检验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对我国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检验学会与临床检验中心
1979年9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成立,在吉林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医学检验学术会议,宣布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诞生,叶应妩教授任主任委员。1982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成立,随后国内各省市建立相应的各级临床检验中心,这两件事顺应群众愿望,深受广大检验专业人员欢迎。从此,我国检验工作者在中华医学会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国检验医学的学术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95杨振华教授继任卫生部临检中心主任,96年又接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从此打开了我国检验医学通向世界检验医学的大门,并与国际检验医学接轨,开展学术交流。1999年6月第一届中欧检验医学论坛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拉开序幕,大会主席是瑞士苏黎士大学Vonderschmitt 教授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杨振华教授,开创了中欧检验界进行学术交流并增进友谊的新篇章。2001年4月25日在我国上海召开第二届中欧检验医学论坛,本届大会主席是法国乌尔姆大学Gruenert教授和我国检验学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随后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先后同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等国际检验医学界学术团体举行了多届学术会议,还同香港和台湾检验医学界举行了多次华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以及第一、二届全球华人临床化学大会。并多次组织我国医学检验人员分赴意大利、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召开的IFCC国际临床生化会议,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我国检验医学界了解世界和促进我国检验医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尚红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潘柏申教授。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9月9-12日在南京举行。
我国检验医学界又先后于1997年在北京成立卫生部标委会临床检验标准分委员会;2002 年成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2003年10月在京正式成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目前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建立了9个专业学组: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生物分析仪与干化学、血脂专业、心脏标志物(糖尿病)、传染病、血液体液学、肿瘤标志物、蛋白质组学等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2014年6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15年4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成立。检验学会和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在引导我国检验医学界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检验技术,促使我国检验医学与国际接轨,在检验医学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方面,实验室正规化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验质量、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六、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
1949年美国临床病理家学会(CAP)首先开始研究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问题,1950年Levey等发表第一篇关于使用质控图的实验室室内质控,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室内质控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该方法至今仍被各临床实验室所使用[18]。1960年代初Feigenbanm提出全面质量控制,其理论建立在数理统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到70年代,实验室质量控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推行Good Laboratory Parctice(简称GLP),进入80年代,GLP的统一标准产生了,发展到”认证实验室”管理阶段。
Bulluck于1983年提出质量保证(QA)的概念,它优于全面质量控制,并为WHO所采纳。质量保证是指医院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从欲测定病人的准备、标本收集、试验流程到检验结果被临床医师所用为止。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在于预防差错的产生。质控图的统计学质控的目的是检出差错。统计学的实验室室内质控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室间质量评价有利于质量控制或保证,是质量全面管理的一个部分,是对某个实验室所进行某个试验所采用的方法、试剂、仪器以及工作人员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是对上述因素所造成的试验偏差的一种回顾性评价。
目前国际上以及各个国家大多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其一系列标准。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的国际标准通有ISO/IEC-17025,ISO-15189,IS0-9001:2000,以及美国临床病理家学会(CAP)实验室认证体系,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实施的CLIA 88标准体系。截至到2015年9月,我国已经有190家医学实验室通过ISO159认可。
在欧洲检验医学科学领域的发展亦有100多年的历史,专家们创立了40多个科学学会,2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质量保证程序,其中11个国家是强制性的。我国卫生部于1982年批准成立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指导各级医疗单位的检验工作,推进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1991年由卫生部长签署了淘汰35项陈旧试验(大都为生化项目)的命令,代之以更特异而灵敏的试验与方法。1992年发布了诊断药品管理文件,分别制定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的鉴定标准。以卫生部医政司名义出版了《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并于1995 制订了《质量手册编制指南》结合具体情况建立了质量体系。1997年卫生部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推进临床检验与临床化学标准化的进程。2006年2月卫生部颁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要开展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 20032301-T-361)执行。致使我国检验医学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行列。
七、学术期刊与网络媒体
我国第一本检验医学专业期刊《临床检验杂志》于1957年创刊,翁心植院士任主编,叶天星和叶应妩教授任副主编,编辑顾问有邓家栋、刘士豪、刘思职、黄祯祥、冯兰洲、锺惠澜、谢少文等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就有6-7名。临床检验杂志的出版,在当时参考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对活跃学术空气,推动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于1960年停刊。在以后漫长的18年里,只有上海医学化验所等少数单位编写的内部参考资料(临床检验技术快报),整个检验学科几乎取于停滞状态。
1978年中华医学会创办了《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叶应妩主编,2000年更名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给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生。这是我国检验医学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核心期刊。随后,1980年由中华医学会和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创办了《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
进入80年代,我国一些地方性检验医学杂志相继问世,推波助浪,推动我国检验医学学术上的发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临床检验杂志》,1983年创刊,由江苏省医学会主办,武建国教授任主编。1986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检验系合办的《上海医学检验杂志》创刊,现更名为《检验医学》。1983年中华医学会江西分会创办了《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86年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和陕西省人民医院创刊《现代检验医学杂志》;1997年教育部、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创办《中国实验诊断学》;1988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创办《放射免疫学杂志》;1990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创办《医学检验与临床》杂志;2000年《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创刊,其中有翁心植、庄辉院士任高级医学顾问,在开展国内外检验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02年重庆市卫生局和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创刊《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 现更名《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2002年北京市卫生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创刊《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3年,《实用检验医师杂志》创刊。此外,还有许多与检验医学相关的学术期刊:如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等,为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拓展了宽广的学术交流园地。
2000年以来,检验医学信息网(www.clinet.com.cn)、检验天空网(www.labsky.com)、检验医学网(www.labmed.cn)相继成立,检验医学步入网络时代。随着微博普及,众多检验科和检验人开通了新浪微博,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教授的新浪微博成为首个检验大V。微信让检验医学的传播更为便捷,一大批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号出现,检验医学开始进入自媒体时期,检验医学网微信(www.labmed.cn)以15万微信关注人数成为业界翘楚。
八、医学独立实验室
目前国外有三类实验室提供检验诊断技术服务:独立实验室(independent/ 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医院内部实验室(hospital- affiliated laboratory),院内检验科/病理科;诊所附设实验室(physician-office laboratory),医生在自己诊所附设的小型实验室,通常用于完成某些专项检查,如宫颈图片、血常规等。
医学独立实验室是指不附属于某一特定医院或诊所,并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资格和取得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医学实验室。医学独立实验室在国外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不断的兼并重组,不仅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而且也颇具规模,一些大型的检验诊断集团还不断地跨地区、跨国界发展。如美国最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Quest Diagnostics公司》,检验项目达4000多项,每年处理标本量超过一亿,执行2.5亿次诊断实验,年收益达70多亿美元,提供了检验技术服务占三分之一以上。
医学独立实验室在国内,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医疗市场相对封闭,诊断行业未经受市场的洗礼,医学检验仍是公立医院实验室(检验科)占绝对主导地位。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我国起步晚,规模小,数量也不多。真正纯商业化运作,形成一定规模的医学独立实验室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直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鼓励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引导医疗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顺应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我国广州出现了首家医学独立实验室-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随后浙江杭州、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先后成立了多家医学独立实验室,并迅速发展,打破了现有医学检验服务的市场格局,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卫生服务的市场化发展增添新活力。
来源:检验医学网